表率正,那么还有什么不正呢?当然了,如果反之身居上位的人不能为百姓的表率,那结果可想而知。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可见,为政者如果能够信执中正之道,就可以内正中国,外被四海,天命久远。
清妙高远,优游博衍,众圣之主,百王之长也。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考古学家通过对陶寺圭尺、玉琮游标的研究,认为陶寺圭尺、玉琮游标构成完整的‘中。《淮南子·齐俗训》将尧时天下大治归结于尧之得人:故尧之治天下也,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大田师,奚仲为工。在2015年4月15日于山西省临汾市开幕的尧文化暨德廉思想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在总结报告中说:陶寺文明作为已经进入一定的文明阶段,应该说通过了一系列的发现,取得了关键性的证据。
《孟子·万章》更是借老师孟子与学生万章间的对话来讨论禅让的意义: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经过了文明因素由量变到质变的不断发展积累和汇聚,到这个时候在这个地方才形成具有中华文明进步特征的早期文明。秦行专制而取消,汉代又开始修复使用。
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中庸》还把中庸之道发展位中和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李元庆先生说:在中国文明起源的历程中,作为帝尧陶唐氏文化遗存的陶寺文化构成一座伟大的历史丰碑:它是中国历史正式踏进文明社会的界碑石,也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华夏民族集团正式形成并由此推进文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奠基石。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
《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即认为儒家的中道思想是道统的集中体现,来自尧舜禹。虞者,乐也,言天下有道,人皆乐也。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淮南子·齐俗训》将尧时天下大治归结于尧之得人:故尧之治天下也,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大田师,奚仲为工。尧授能,舜遇时,尚贤推德天下治(《荀子·成相篇》) 汉代司马迁对尧舜禹禅让表示认同,把尧舜禅让列为《史记》之首,是经过文献与考察,深思熟虑的,是要以此奠定为中华民族前进的正道。儒家大同思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清妙高远,优游博衍,众圣之主,百王之长也。
帝尧的中道思想也是儒家中庸思想最早、最直接的渊源。首先其候选人是通过民主推荐初步确定的,《尚书·尧典》载:帝曰:‘咨。
这显然是孔子赞美有如天地一样的德行,有美化的成分,是针对当时天下无道,为乱臣贼子树起了一个正面形象以警戒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
杀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从王族墓地出土的随葬的陶鼓、石磬、铜铃等礼乐器,表明史上最早的礼乐制度已形成,尤其是特磬、鼍鼓、玉圭对后来夏商周三代的礼器组合产生了深远影响。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李伯谦教授对陶寺文化还给予了初步的定位,认为陶寺文化以陶寺遗址为代表的这些遗存,它呈现出来的面貌已经超越了‘古国阶段的那个特点,而进入了‘王国阶段,所以我说陶寺遗址代表的是中原地区最早进入‘王国阶段的第一个王国。《中论·历数篇》:昔者圣王之造历数也,察纪律之行,观运机之动,原星辰之迭中,寤晷景之长短,于是营仪以准之,立表以测之,下漏以考之,布算以追之,然后元首齐乎上,中朔正乎下,寒暑顺序,四时不忒。从垚,在兀上,高远也。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历。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
台湾学者韦政通教授说: 自朱熹以来,一般的注解,都将重点放在则之上,之指上文的天,则之言尧之德能与天准,对天本身无所解,须经由尧之德推想天应该是道德意义的天。(第十简)《子羔》篇也主要是谈尧舜禅让的。
也由于相传帝尧寿一百十六岁,因以尧年赞颂老人益寿延年。(《史记·五帝本纪》)说明尧以公心战胜了私情,将帝位禅让给德行、能力出众的舜,完美地体现了儒家天下为公的最高政治理想。
《史记·五帝本纪》: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白虎通·号》解释为唐,荡荡也。克明俊德,孔传:能明俊德之士任用之,以睦高祖玄孙之亲。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
这在儒家经典里是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端,而被称为‘大同之世的。尧有四德,不是勉强,而是出于自然本性,即《孟子·尽心下》所说的尧舜,性者也。
兴建与使用的时代为距今4300~4100年。至今,在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两侧,还耸立着华表,便是中华远古民主思想的象征和佐证。
祖述尧舜,昭示了儒家对尧舜时期优秀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传承。云‘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者,则,法也。
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作为圣王其功德卓著:禅让帝位,选贤任能,谏鼓谤木,中道政治,伐乱禁暴。天之历数在尔躬,举行禅让典礼时,尧要把天文仪器亲自授给舜。郑玄注:尧乐也,言尧德章明也。
言其隆兴焕炳,最高明也。由于帝尧功德高尚,后人常用尧天、尧年、尧天舜日称颂帝王盛德和太平盛世。
这种美德的根本是仁,尧于是被历代人们视为仁君的典范。《唐虞之道》谓尧仁之至也,表现了尧有至上的道德修为。
谤木便演变成了后世的华表,具有一定的象征、装饰意义。《尚书·尧典》说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